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度写入“庭院经济”,明确提出“鼓励脱贫地区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庭院经济”。
农家小庭院,能有大作为。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普洱市各县(区)、乡(镇)结合实际积极发展庭院经济,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农户借此盘活家庭院落等闲置资源,增加家庭收入。村庄发展多彩庭院,增添文化风味。
(资料图)
活用闲置庭院栽花种树
乡村美丽群众增收
“每年四月是鼓槌石斛盛开的季节,今年晒干后的鼓槌石斛花每公斤可以卖到2000元左右,给家里带来了不少经济收入。”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黎明乡岔河村南本河村民小组村民雷开宏利用院内和房前等闲置空地种植了100余株鼓槌石斛。雷开宏夫妻二人共同赡养家中80多岁体弱多病的母亲,照顾患病的哥哥和抚养一双儿女。庭院经济让他实现了顾家挣钱两不耽误的愿望。
近年来,黎明乡积极引导全乡村民开展绿美行动,引导村民们通过整合院内以及房前屋后空余土地,发展果蔬花草种植等有经济效益的小农业、微农业。同时,特色盆栽和花果蔬菜种植也可以“扮靓”自家的庭院,村民在美丽的庭院里就可以畅享庭院经济。
(朱育霖 摄)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雪林乡以打造示范村作为“绿美乡村”助推器,建设“干净、绿化、亮化、美化”生态宜居特色村庄,通过多形式、多途径宣传,动员群众充分利用空闲地、撂荒地种植果蔬、花木等,打造“三微”庭院经济体,示范性种植苹果、梨、李子、柿子等果木600余株,打造“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达到“增花、增果、增绿、增特色风貌”的效果,全面推进“绿美乡村”建设。大力推进村庄、庭院整治,优化村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突出乡土风情、民族特色、地域特点,让群众房前屋后的“一亩三分地”变成茶余饭后的“休息之地”和“创收之所”。
巧用闲置庭院多元经营
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普洱市多地根据实际情况与产业特色,推出了庭院经济建设方案:有的地方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产业,打造一批微茶园、微菜园、微果园,就近满足城市消费;有的地方发展特色手工,发展非遗手工坊;有的地方挖掘生态资源,推出特色民宿、休闲农庄、农家乐、小型采摘园等,打造精品田园和美丽庭院,业态繁多的庭院经济正在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这里的烤鱼又嫩又香,特别好吃”“想吃农家菜时,我们就会来这里”“周末,带老人、娃娃来这里,摘摘草莓,吃吃农家饭菜,自己也放松放松心情”……大家口中的“这里”,就是思茅区南屏镇曼歇坝村。一到节假日或者周末,来村里的游客络绎不绝,农家院里炊烟袅袅,到处充满欢声笑语。曼歇坝村距离普洱主城区约10公里,依托区位及自然环境优势,该村利用庭院及周边空地发展农家乐及草莓采摘园。农家乐经营达90余家,种植草莓500余亩。特别是近两年来,村庄人居环境越来越好,前来游玩的人越来越多,村民收入也越来越高。
(陈常英 摄)
如今,庭院经济和乡村旅游业正在融合发展。家住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整董镇城子三寨的傣族女子玉留香,抓住整董镇正在打造乡村特色旅游小镇的机遇,利用自家庭院开设了傣族织锦手工坊。“整董镇傣族织锦图案是通过熟练的纺织技巧织就出来的,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情。傣族织锦产品有背包、茶席、服饰等,通过线上、线下销售。”玉留香说,目前手工坊有21名织娘,大家利用农闲时间织锦,在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也为织娘提供了重要的收入来源和经济保障。每位织娘一年可为家里增收数千元甚至上万元。
(江城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走进宁洱县同心镇那柯里村,一幢幢具有民族特色、装点着红花绿草的民宿引人注目。当地统一规划乡村旅游项目后,村民们把自家房屋精心改造装饰一番,将美观的植物种在院里,打造出不同的“微生态”景观。乡村庭院成了镜头中的美景,游客在院里拍照打卡,村民生意越来越红火。无独有偶,江城县曲水镇高山村土卡河村民小组依托茶马水道、码头建设、渔业等地方特色,在政府引导下,村民们进行民居风貌改造,陆续开设客栈和渔家乐。
(江城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青山掩映、流水潺潺,花团锦簇、绿树成荫,瓜果飘香、诗意田园,游人如织、风景如画……一张张庭院美图正在普洱持续“秀”起,一户户美丽庭院被“竞相开放”,一幅多姿多彩的美丽宜居乡村画卷正在普洱大地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