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一所高校培育了一项神奇的“黑科技”,能够对肿瘤 “隔山打牛”,它就是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技术,源于重庆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
5月22日下午,2023第四届“全国主流网络媒体重庆教育行”走进重庆医科大学,来自全国30余家主流网络媒体记者实地打探重庆医科大学,了解这项“隔山打牛”的神奇技术是如何炼成的。
(相关资料图)
培训国内外医生学习聚焦超声技术。学校供图
学科谋篇
拓宽一流专业内涵发展新思考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理、工、医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它利用现代工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解决生物医学问题,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提供新的技术手段,提高人类健康水平。
重庆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属重庆市“十一五”至“十四五”重点学科,于1990年7月获生物医学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8月获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6月获批超声医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19年12月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3月获批超声医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现已形成了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科建设的累累硕果离不开卓越的师资队伍。团队聚集了一支以院士领衔的学术顾问团队,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专项首席科学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为学科带头人,国内外知名专家为学术带头人的多学科交叉、医工融合的研究队伍,是教育部首批“生物医学超声”创新团队。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项目结题验收会。学校供图
产学研用
实现平台一体化融合新布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四链”融合的实质是由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相互作用构成的创新生态系统。高校要深入推动“产学研用”相融合,加强科研联合攻关、人才联合培养和创新成果共享,把人才资源转化为创新能力。
重庆医科大学积极建设了一批协作高效的高水平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现已打造超声医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超声医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际微无创医学会的发起者和永久秘书处单位、国家卫健委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治疗培训基地等。
基于此,团队依托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结合产学研用特色优势,优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生动故事、场景和平台,将教师团队“创新+坚韧不拔”的精神融入人才培养思政改革全过程,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
同时,全面推行研究生培养全流程评价模式,实施研究生“1个综合素养+6个能力培养”全流程培养,通过实施联合国内外临床研究应用中心成立导师组,设立联合开放课题协同攻关,设置多种形式的学术训练环节,培养研究生的实验技能和学术交流技能,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学位课题研究质量。
研制的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系统。学校供图
科研创新
谱写服务人民生命健康新篇章
近年来,重庆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牵头承担国家“973计划”项目“聚焦超声无创治疗肿瘤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促进了新一代更安全、更高效的聚焦超声治疗设备的研制和临床应用发展。牵头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首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球形聚焦集声系统的研究”,可稳定重复测量109Pa世界最高声压,成为全国获批9个项目中首批通过验收的项目之一。
王智彪教授和团队。学校供图
超声医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智彪表示,实验室还将在此基础上提出“积声科学装置”,拟研制世界上首台利用声波驱动实现更高数量级的瞬态压强科学装置及超声效应精确测量装置。目前,该项目已被重庆市列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和2021年市级重大项目。
重庆医科大学超声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学校供图
王智彪团队潜心于“高强度聚焦超声技术”的工程理论与临床研究,解决了阻碍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技术发展的难题,首次提出“生物学焦域”概念等理论;成功研制了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声治疗系列设备,截至2023年5月,海扶刀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出口墨西哥、英国、德国等30个国家和地区,累计保器官治疗良恶性肿瘤超23万例,为数以万计的女性保留子宫,让数千名“海扶宝宝”诞生。
35年来,王智彪团队在超声治疗领域,探索出原创医疗设备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模式,实现“从0到1”“从107Pa到109Pa”“从跟跑到领跑”的突破,建立了产学研用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专业实践、科研能力培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重庆医科大学校长黄爱龙表示,未来10-20年,是以聚焦超声技术为代表的微无创医学领域国际竞争的关键时期,中国已经占领该领域的原创科技高地,未来能否持续领跑关键取决于人才竞争。2022年,团队获批重庆医科大学微无创医学未来技术学院,今后要以申报国家级未来技术学院为奋斗目标,致力培养掌握核心未来技术的创新领军人才。
下一步,重庆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将砥砺拼搏,持续攻关重大科学问题,建立临床大数据及智能中心,开展影像解剖和影像病理研究,建立数字诊疗系统,聚力研究积声科学系统,服务人民生命健康,实现“聚焦超声治疗让数百万肿瘤和非肿瘤疾病患者受益”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