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网-感知山东4月18日讯(记者 张敏敏 刘自锐 杨宏泽)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魂魄。如何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全面提升黄河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在4月18日举行的黄河文化论坛主旨演讲环节中,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刘玉珠从“文化兴起来”“文物活起来”“各方动起来”等方面进行了剖析。
【资料图】
让文化兴起来:建好用好黄河国家文化公园
黄河流域孕育了河湟、关中、三晋、河洛、齐鲁等地域文化,诞生了四大文明和《诗经》《老子》《史记》等经典著作,是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核心地区。
2020年10月,中央提出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方案》《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具体工作方案》随后印发。
刘玉珠认为,在中国社科院、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山东省人民政府联手推动下,沿黄九省(区)签订系列合作协议,在克服线性文化空间结构、分割性认知带来的管理协同困难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完善文化公园的理论架构,明晰建设对象、目标,推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成名副其实的体现中华文化的地理标识、精神家园、旅游要素、休闲空间,让黄河文化可亲可敬。”
同时,要科学把握文化生态、生产生活等关系,充分尊重文化、深入挖掘文化,全面彰显文化,更要以文化融入当代生态,促进历史文化与青山绿水的交相辉映,要以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提高生活品质,实现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让黄河文化可享可用。
让文物活起来:“文物+科技+教育+创业”带动文化传播
黄河流域文物资源丰富,九省(区)共有不可移动文物30余万处,占全国的40%。黄河文物承载着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
刘玉珠说,让文物活起来,要虚实结合,“我们可以在黄河重要的地理历史文化节点,充分运用数字科技将黄河的历史变迁、黄河的文物故事以虚实结合的方式呈现给大家。”
让文物活起来,还要激发创新,他说,以隋唐洛阳城为底本的唐宫夜宴成为现象级作品,西安大唐不夜城推出的“盛唐密盒”更是火爆全网,要探索设立灵活激励机制,鼓励“文物+科技+教育+创业”的模式,以文化产业带动文化的传播。
各方动起来:高规格开拓黄河文化公共空间
黄河文化自古就孕育着开放包容的基因,从中原文明通过兼收并蓄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多种文化发展的中心,到春秋诸子百家的争鸣,到汉唐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再到如今沿黄九省(区)通力打造的东西互济、陆海联动、开放协作、共促双循环格局,黄河文化在开放中、交流中展现中华文明古国魅力。
刘玉珠说,要在现有的世界遗产保护框架下,提升黄河流域现有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水平,推进黄河流域重要自然文化遗产申报,充分挖掘黄河流域的水利遗产、农业遗产、工业遗产等持续扩大世界级的黄河文化地标阵容。同时,加强同世界大河流域、文化大国之间的交流,推动建立常态化的文化遗产合作项目,积极扩大国际影响力、表达力、传播力。
此外,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在国家公园、国家文化公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中,采取政府主导、社会运营的方式,吸引人才、资金,特别是引入先进的管理和市场化运作理念,让黄河文化的弘扬传承更加多元,更加可持续,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助力。